人文初心 | 圆梦支教,“捕梦”马边
三月,汉语言文学186班的汪思琦和历史学182班的吴春萍,跟随着实习支教团来到了四川马边。1894公里,是浙江师范大学到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距离。漫漫长路上的她们与梦想的距离却很近。
“我觉得自己很幸运,因为可以在毕业之前圆一个支教梦。”吴春萍笑着说。
她们赠予自己的特殊毕业礼物,是这段刻骨铭心的支教之旅。
汪思琦、吴春萍与支教证的合影(左右滑动查看)
织就一张“捕梦网”
小学时,一位数学实习老师让吴春萍印象深刻。“他身上的活力与儒雅,是我想成为的样子。”支教的梦想悄悄在心底埋下了根。
参加浙江师范大学—四川马边支教座谈会
马边的第一场座谈会,开启长达三个月的支教之旅。汪思琦注视着桌上的红色席签,她知道,一场从“师范生”到“教师”的蜕变即将开始。
“要全力以赴呀,汪老师!”
桌上写着名字的红色席签(左右滑动查看)
马边的第一周生活局促而充实。
两人作为教师行业的“小朋友”,还要走一段漫长的成长之路。教授专业之外的英语与道法课程,部分课程缺乏课程标准的指导,对学情的了解不足……如何把握课程进度与教学难度,成为支教路上的一大挑战。
支教的时间缝隙,被经验的学习填得满满当当。
“在摸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,我逐渐学会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,及时调整课堂节奏,合理安排一节课中复习与教授新内容的比重。”
反复研读教材、参考优秀教案,对每一节课进行打磨和调整,从名师课堂中吸收灵感……课上课下的每一寸光阴,都化作教师生涯的点滴沉淀。
给孩子们上课
比起备课时的困难,课堂纪律的“失控”,曾让刚接触低年级小朋友的汪思琦与吴春萍手足无措。“从没有想到会因为管不住小朋友而偷偷落泪。”回忆起最初的慌乱,汪思琦笑了笑。
两位新老师在得到学姐与指导老师的经验传授后,于尝试与反思中练就“独门秘籍”。“发现孩子们喜欢用‘开火车’方式回答问题后,我经常用这种方法激发他们的课堂积极性。”“穿插一些课堂游戏来放松休息,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。”“有了兑换奖品的机制后,大家学习的主动性比以前更强了。”对学生喜好的了如指掌,流露在强烈的分享欲里。
井然有序的课堂
有的意外打乱了计划的节奏,这让汪思琦猝不及防。“我准备了一个单元的教案带到马边,但因为教材版本的不同,这些准备几乎白费。”重新备课的匆忙,让汪思琦对自己执教的第一节科学课并不满意。
汪思琦正在备课
而支教路上的“小情绪”,总有无尽温情来温柔抚慰。
马边民建小学戈敏老师准备的特产与“家宴”,和浙师大党员之家指导老师陈海峰的信任,给予了汪思琦极大的鼓励与支持。“我就是被爱包围的‘小朋友’!”
来自老师们的关怀与温暖(上下滑动查看)
生日蜡烛上的星星火苗,融化了汪思琦初入一个新环境的局促与紧张。室友何萍、支教团带队老师和其他成员们共同策划的生日惊喜,令她感动落泪。“蜡炬成灰泪始干”,她紧扣十指,闭上眼感受着那颗滚烫的支教初心。
大家为汪思琦策划的生日惊喜(左右滑动查看)
前路漫漫,汪思琦与吴春萍专注于眼前的风景。追求梦想的赤忱之心有力地搏动,她们握紧了手中的接力棒。
我想与你一起“捕梦”
吴春萍生长在毗邻四川的云南,她凭努力“到更远的地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”。而从婺城回到云贵川,吴春萍知道自己多了一份新的使命。
吴春萍总会想起初到马边时,在村小操场上踢毽子的小女孩。“那是一个用废旧作业本做成的毽子,十几年前的我也这样在操场上玩耍。”眼前小女孩的身影,与记忆中的自己重叠起来,一场时空的对话缓缓展开。
女孩踢毽子的每一下,都落到了吴春萍的心上。“我也曾是这样的孩子,聆听他们的心声,就好像在聆听多年前我自己的心声。所以我知道自己要为孩子们带去些什么。”
吴春萍在操场上看到的踢毽子的女孩
汪思琦回忆起对马边孩子的初印象时幸福地说:“马边的孩子对老师的爱是毫不掩饰的。”
孩子们会跑到办公室给老师捶背,时不时送来几句稚嫩的小诗,这些给平淡的生活缀上惊喜。
“这份真挚的喜欢,我可能过很久都会印象深刻。” 吴春萍在线上采访的另一头停顿了一会,语速缓缓降低。孩子们的热情,温暖着新教师的心房,新“马边人”寻得一份成就感与归属感。
来自孩子们的温暖(左右滑动查看)
犹记得作自我介绍时,一句“我来自浙江”,让许多学生难掩激动:“我爸爸妈妈就在那里!”汪思琦在妇女节布置“帮妈妈做件家务”的作业,得到回答却是“妈妈不在家”。因为陪伴的缺席,马边的孩子似乎更渴望老师的关心。
学生间的小打小闹经常发生,“老师你下周还来上课吗”的询问异常频繁……“你被打疼了吗?”“老师给你吹一吹好不好?”有时因为几句简单的关心,他们便心满意足。
汪思琦与戈敏老师、孩子们的合影
“教师其实是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职业。”汪思琦在生活中与学生一起吃饭,做操,课后一起“叽叽喳喳”,他们是“严师”也是“密友”。“有温度的陪伴是能够影响到人的。”
“看到他们,就像看到我小时候。我想为学生做更多,既是为他们,也是为自己。”吴春萍的眼前似乎又出现了踢毽子的小女孩的身影。
给学生扎头发
汪思琦与吴春萍牵着孩子们的手,一同握紧那捕梦网。在捕梦之路上,陪伴与关怀是恒久的旋律。
尽情“捕梦”吧
在逐渐适应马边支教生活的同时,让汪思琦与吴春萍感到吃力的,是低年级段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。
一份作业,有时要经过多次提醒才会完成。“孩子们才一二年级,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还没有树立起‘学习很重要’的概念。”
批改作业的日常(左右滑动查看)
汪思琦为了缓解这种情况,尝试了多种方法:下课时叫到办公室完成作业,设置一些奖励机制来激发学习热情,在课上给予一些正面的反馈……
“我想通过这种引导的方式,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,从而使他们慢慢感知到学习的趣味性和重要性。”
给孩子们奖励定制铅笔、奖章和零食
“将‘终身学习’的观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,这大概是一种特别的思品课吧。”汪思琦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认真,“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这种理论的浸润中早早理解一些大道理,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。”
“从云南到浙江求学,现在又从浙师来到了和我家乡情况相近的马边,这也是一种缘分吧。我懂得梦想的力量,所以我更想告诉孩子们。”吴春萍以志愿行动传递“梦”的点点亮光。
新教师们牵着马边孩子的手,一同握住那用支教梦织就的“捕梦网”,去靠近、去触摸那独一无二的可能性。
和孩子们在一起(左右滑动查看)
汪思琦与吴春萍放飞了自己的支教梦,又一步一步地将曾经的“捕梦网”交到孩子们手中。她们是支教教师,更是“梦的捕手”。
漫天繁星闪烁,总有一颗属于你。未来的“捕手”,请你们尽情“捕梦”吧!
携一颗志愿心出发,放飞一朵支教梦。支教时度过的每一寸光阴,都成为教师生涯的别样修行——这是马边赠予汪思琦与吴春萍的崭新“捕梦网”。
当“捕梦网”逐渐变得沉甸甸,汪思琦与吴春萍捧起用热忱点燃的一个又一个“梦”,渡给马边的孩子们。
小朋友,你的梦想已送达,准备好做一名“梦的捕手”了吗?
-融媒体中心 出品-
-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-
往期热文↘